2025年9月6日,来自河南工业大学的“青芒创想队”实践团队的七名青年学子(张宏,杨少博,叶征,张超,杨森,张明浩,程林涛),怀着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与热爱,为传承历史文脉、厚植文化自信,走进郑州博物馆开展文化宣传活动。

图1 团队合照
郑州博物馆内,灯光柔和地洒在一件件珍贵文物上,青铜器的冷硬、陶瓷器的温润、书画典籍的古朴,在静默中共同编织出华夏文明的璀璨长卷。“青芒创想队”实践团队的七名学子,刚踏入展厅,目光便被眼前的文物牢牢吸引。
在夏商周展厅,一尊饕餮纹铜鼎格外引人注目。它造型庄重,鼎身以细密的云雷纹为地,其上浮雕着神秘的饕餮纹,双目圆睁,鼻梁高挺,纹饰线条刚劲有力,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商周时期的威严与神秘。博物馆研究部主任李老师站在铜鼎前,向学子们娓娓道来:“这件饕餮纹铜鼎,是商周时期青铜礼器的典型代表。当时,青铜鼎不仅是烹饪器具,更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,不同等级的贵族所用鼎的数量有着严格规定,反映了当时等级森严的礼制。你们看这饕餮纹,它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,在商周青铜器上频繁出现,可能与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有关,体现了古人对未知力量的敬畏。”学子们围在铜鼎旁,仔细端详着每一处纹路,有的拿出笔记本认真记录,有的则用相机拍下细节,眼神中满是对古代工艺与文化的赞叹。

图2 展馆内青铜器
接着,学子们来到陶瓷展厅。这里陈列着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各类陶瓷器,宛如一部陶瓷发展的通史。一件唐代三彩骆驼载乐俑瞬间抓住了大家的视线。骆驼昂首挺立,四肢强劲有力,身上的驼毛用深浅不同的褐色釉表现,层次分明。驼背上,七位乐俑姿态各异,或弹奏乐器,或引吭高歌,人物的面部表情、衣褶纹路都刻画得细腻入微,三彩釉色的运用更是巧妙,黄、绿、白等颜色相互交融,营造出热烈欢快的氛围。团队成员王同学指着这件三彩骆驼载乐俑,向周围的参观者介绍:“大家看,这件唐代三彩骆驼载乐俑,是唐代三彩艺术的精品。唐代时,丝绸之路贸易繁荣,骆驼是重要的交通工具,这件俑不仅展现了唐代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,那驼背上的乐俑组合,也反映了当时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盛景,仿佛能让我们穿越回唐代,感受到那热闹的西域风情与文化交融的活力。”参观者们纷纷驻足,有的凑近观察乐俑的神态,有的与同伴交流着对唐代社会的想象,现场氛围十分热烈。

图3 参观
随后,学子们来到书画展厅。一幅北宋张择端的《清明上河图》(摹本)在展柜中静静铺展。虽然是摹本,但画面中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依旧清晰可见。画中人物众多,形态各异,有的在茶馆里悠闲品茶,有的在码头装卸货物,有的骑着马匆匆赶路,还有那汴河上的船只,大小不一,形态逼真,船工们的动作也刻画得栩栩如生。团队成员李同学指着画中一处说道:“《清明上河图》是北宋城市生活的百科全书式画卷,这幅摹本也很好地还原了原作的风貌。大家看这汴河上的拱桥,桥上人来人往,桥下船只穿梭,生动展现了当时汴京的交通繁忙与商业繁荣,让我们能直观地感受到北宋都城的生活气息和经济活力。”一位带着孩子的参观者认真听着讲解,还不时引导孩子观察画中的细节,“你看这船上的人,他们在做什么呀?”孩子仔细看了看,奶声奶气地回答:“他们好像在拉船,船要从桥下面过去。”温馨的互动,让文化的传承在不经意间悄然发生。

图4 讨论
除了这些,学子们还在其他展厅与文物“对话”。在玉器展厅,他们被一件汉代玉璧吸引,玉璧通体洁白,边缘雕刻着精美的谷纹,中间的圆孔规整光滑,触摸上去(隔着展柜玻璃),仿佛能感受到汉代玉器的温润质感与当时人们对玉的推崇;在货币展厅,从贝币到铜钱,再到纸币的演变,让他们清晰地看到了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脉络,也从中体会到经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。
活动过程中,学子们与许多参观者进行了交流。参观者张女士带着家人一起来参观,听完学子们的讲解后,她感慨道:“这些年轻人讲解得很生动,把文物背后的故事讲得通俗易懂,让我和家人都对这些文物有了更深的认识,也真切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,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活动,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历史文化。”还有几位学生参观者,和实践团队的学子们交流起对文物的看法,大家你一言我一语,在思想的碰撞中,对郑州这座城市的古老记忆与文化脉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

图5 合照
一天的活动结束,八名学子虽略带疲惫,但眼神中却充满了收获的喜悦。他们在郑州博物馆的各个展厅里,与一件件珍贵文物对话,从青铜器的威严神秘,到陶瓷器的多彩多姿,再到书画典籍的博大精深,每一件文物都像一扇窗,让他们看到了华夏文明的厚重与璀璨。而他们的讲解与分享,也如同一座桥梁,将这些历史文化的瑰宝,传递给了更多的人,让更多人在与文物的相遇中,感受到历史的温度,坚定文化的自信。
(撰稿人:“青芒创想队”实践团队 审稿人:苑巧翔)